提醒:点这里加小编微信(领取免费资料、获取最新资讯、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!)
第一、介绍作者及作品,交代写作背景
首先我将用幻灯片展示作者生平、创作、思想等方面的内容。重点介绍作者的文学创作主张,并适当让学生回忆在初中学习过韩愈的文章《马说》,说出这篇文章里的名句。
其次将交代本篇课文创作背景。在韩愈生活的年代,在门阀制度的影响下,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,他们无论学业如何,都有官做。因此,他们不仅耻学于师,而且 “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唐代散文家韩愈为了批判“耻学于师”的陋习,以敢于反潮流的精神写就了千古佳作《师说》。
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,以便下一步具体深入打好基础。
第二、反复诵读课文,初步感知
1、听录音或老师范读。这一步主要为了让学生能正音断句、疏通文句。
2、学生自读,要求:读准字音、读懂文句、读准句读
通过反复朗诵,初步感知课文。其目的是通过听读、自读等形式的练习,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,从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。
第三、题解,对文章中心论点和重点词语进行分析
本文是议论文,按议论文的文体特征,文章的题目可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,也可以是论题,让学生明白:“师说”是文章的论题,题目的意思是“说说从师而学的道理”。
那么,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?
学生会发现,课文的首句: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。接着要求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翻译,作解释。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,老师要特别强调,“有师”的“有”不仅仅是表存现的动词,这个“有”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,即含有“选择”或“认从”的意思。
设计意图:主要是让学生明白“说”这种文体的特点,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,进而完成对本节课重难点的学习。为下一步具体分析课文做好准备。
第四、合作探究,把课文第一、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
首先根据注释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,然后分析课文第一段,作者在本段中是怎样逐渐推出论点的?明确:择师的标准:1、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这句话不仅 仅是给老师下的定义,更是提出择师的标准,能传道授业解惑者均为师。2、是故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。主要通过正反论证来论述的。
其次把课文第二自然段翻译为现代汉语,并回答一下问题
1、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?明确: 承上启下。
2、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,是因为士大夫之族“耻学于师”,为了批评“耻于师”的人,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?
明确: (1) 古之圣人/今之众人 结论:“圣益圣,愚益愚”
(2) 爱其子/于其身也 结论:“小学而大遗”
(3)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/士大夫之族 结论:“师道之不复”
最后,布置作业。让同学们课后回顾本节课内容,预习课文三、四段。背诵课文,归结虚词“之、其、于”的用法。
提醒:点这里加小编微信(领取免费资料、获取最新资讯、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