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醒:点这里加小编微信(领取免费资料、获取最新资讯、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!)

(四)合作探究

A、分段朗读1—3段,教师引导分析:

1、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描写竹林的?分别表现了竹林怎样的特点?(提示:行踪变化、比喻的运用)

2、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竹林之景的?

远望:宽广深沉 写作手法:移步换景

3、引导交流 近看: 深不可测 写作顺序:由远到近、整体到局部。

四顾: 密不见底

4、合作讨论,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。 

(1) 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。 (2)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。 

(3) 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。 (4) 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。

说明:依据本课设置的三维目标,引导学生赏析竹海之景,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方法,体会移步换景技巧的运用,是本课重点,也是本课的难点,故此环节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感悟,教师的启发引导,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。

B、生快读4—8段,小组合作探究:

1、作者描写竹林人家时如何做到引人入胜的? 

2、竹林人家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氛围中的? 

3、5—7段中找出描写竹乡人色彩、声音、气味的语句。 

4、读6段,体会竹乡用竹之彻底? 

5、本文用了过半篇幅描写竹林,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,你认为是不一切文题吗? 

6、试归纳本文中心。

引导交流:

a、引人入胜技巧: 未见竹乡,已遥见炊烟 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

b、祥和、欢乐。 

c、色彩: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; 声音:鸡鸣声,欢笑声; 气味:乡土气息,清香的新竹气息,竹的清香。 

d、用竹彻底(住、用、穿、吃) 

e、竹景(广、深、密) 铺垫、衬托 生活(祥和、欢乐) 

f、中心:对勤劳朴实竹乡人的热爱和竹乡生活的向往。,

说明:相比而言,课文写竹乡人生活部分较前一部分简单明白得多,故此环节我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,让学生在快读文本的基础上,充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,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评点。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,又培养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。

C、总结归纳:(写作特点) 

1、移步换景(不同视角写景) 

2、善用修辞、描绘形象 

3、结构严谨、过渡自然

说明:对散文主题和写法的归纳,是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事,故这个环节可放手让学生归纳概括,教师及时点拨引导,从而达到学习本文写景技巧的目的。

(五)拓展延伸

竹、松、梅并称为“岁寒三友”,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,请你任选以上一种植物为题写一篇短文,要求写出其特点,字数不限。

说明: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,强调学以致用,所以在拓展延伸部分我要求学生借鉴运用本课的写景技巧,以“竹、松、梅”为对象写一篇短文,以实现课内向课外迁移。

六、板书设计

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、形象、直观,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,突出教学重难点,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:

竹 林 深 处 人 家 

景色 生活

(广、深、密) 铺垫、衬托 (欢乐、祥和)

七、教学评价 

本课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师评、相结合的评价方式。教师主要在课堂提问反馈、课堂讨论总结、听说训练展示等环节加以补充,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。 

八、说课反思

1、新课程强调教师授课要“用教材教”,一篇课文,仅仅只是一个例子,教学过程关键是引导学生去“发现美、探究美、创造美”。学完一篇课文不是学习的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。 

2、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,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,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、体验和理解。老师要巧妙设计,创造性地拓展延伸,引导学生积累 知识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,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,行动的自由。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,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。

提醒:点这里加小编微信(领取免费资料、获取最新资讯、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!)